0 0 0 0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历史文化 ******铭上的******(一)
2018-03-23
******铭上的******(一)


******玉佩铭,一名******玉铭、******铭,是一高仅寸半许的十二面中空不透顶小玉柱。据考,这是一件战国初期(约公元前380年左右)的文物,也是迄今发现的早先、直接反映古代气功锻炼的一件珍贵实物,现珍藏于天津博物馆。其上刻有45个铭文,正确解读并领会铭文,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气功的概况,掌握练功,尤其是其中调息吐纳的方法与要领,都有一定的帮助。

铭文解读

郭沫若、闻一多、于省吾、陈邦怀等多位学者曾前后对其进行了释译,气功界比较倾向于郭沫若先生的释文:“******,深则蓄,蓄则伸,伸则下,下则定,定则固,固则萌,萌则长,长则退,退则天。天几舂在上,地几舂在下。顺则生,逆则死。”(《奴隶制时代》)郭先生在释译铭文后认定,它论述的是古代的导引,而“古人所说的道(导)引,即今人所说的气功”,对******铭——导引——气功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论述。郭氏还认为,铭文讲的:“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。吸气深入则多其量,使它往下伸,往下伸则定而固;然后呼出,如草木已萌芽,往上长,与深入时的路径相反而退出,退到绝顶。这样天机便朝上动,地几便朝下动。顺此行之则生,逆此行之则死。”上述解释在字面上是合理的,但如果结合练功实际细细推敲,则多少有些存疑。首先,要在“一个”深呼吸的回合中,完成如此复杂的过程,除少数训练有素者外,一般练功者恐怕难以实现。再从其中的“蓄”字来分析,也可得出相似的结论,“蓄”有积聚、储藏之意,相当于郭先生讲的“多其量”,而要在一个深呼吸的回合中“蓄”起“多其量”的气,实非易事;如果没有“蓄”,其下的“伸”、“下”、“定”、“固”、“萌”、“长”等环节,就无从谈起。因此,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吐纳炼气的几个阶段,或者说它论述的是关于练功吐纳的过程,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步。

******步:“深则蓄”,即通过“吸气深入”,使它“多其量”的阶段。其锻炼要领是,通过意守丹田状态下深、长、细、匀的呼吸,把自然界的清轻之气“吸”入丹田;同时,使全身之气向丹田聚集,实现“多其量”而“蓄”的目标。故这一阶段也可称之为养气、聚气。

第二步:从“蓄”到“长”,即使“多其量”之气,开始“伸”,并“定”而“固”,实现“萌”的过程。这个阶段对于呼吸“深”度的要求一般低于******阶段,但呼吸与意守相结合(也称“意息相随”)的要求较高。随着丹田之气“蓄”而增多,练功者“八触”、“十六景”等“动触”反应将随之出现,“伸”(舒展)、“定”(停留)、“固”(固定)、“萌”(萌发)等,多与此有关。另一方面,“蓄” 积之气还会循经而行,“下”(降落)就是这个意思。这个阶段通常可以称为“炼气”,意思是说与******阶段重视气的“量”相比,这一阶段注重气的“质”的提高。

第三步:从“萌”至“天”,即“往上长”的阶段。此时,体内“下”降之气,沿着一定的经络,上升至“天”,由此完成******过程的一个“循环”。

(文/黄健)

评论
发表评论
健身气功

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版权所有    备案:京ICP备15050301号 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746号